2023年3月29日,9159金沙游戏场主办的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第3期成功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政治的观念镜像”。9159金沙游戏场的田可与付小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罗雪飞以及平顶山学院的胡勇等四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报告。本次工作坊通过腾讯会议以线上研讨的方式进行,由学院冯先祥老师主持,参加者有学院院长刘伟老师,学院部分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师生同仁,共90余人。
工作坊伊始,冯先详老师简要介绍了第3期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的主题,并对工作坊的议程和会议要求进行了说明。在本次工作坊的上半场,学院田可博士后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罗雪飞老师分别作了报告。田可博士后报告的主题为《“牛继马后”谶言与中古正统问题析论》。在梳理既有关于“牛继马后”谶言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谁制作并利用了“牛继马后”谶言;“牛继马后”谶言的创作目的是什么,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牛继马后”谶言如何成为了北朝正统论的依据,其内涵是否发生过变化。针对上述三个方面问题,他做了两点工作,一是将“牛继马后”谶言的产生时间推定在东晋时期,具体为桓温时期;二是讨论“牛继马后”谶言与北朝正统论的相关问题,并聚焦于北魏历史的书写。在论证环节,他引述了《晋书》《建康实录》《魏氏春秋》等史料中关于“牛继马后”谶言的记载,提出“牛继马后”谶言出现在司马懿时代无法自圆其说,该谶言应是在桓温逐步崛起过程中出现的,尤其可能出现在他企图进入中枢政权进而取代司马氏的关键时刻。紧接着,援引《旧唐书》《崇文总目》等史料的记载,田可博士后指出唐人元行冲利用了北魏受命之主的不确定,在《魏典》中将昭成帝什翼犍与“牛继马后”谶言相联系,从而成为北魏王朝的受命之主,也使北魏与汉晋历史无缝衔接。
(田可博士后作报告分享)
罗雪飞老师的报告主题为《德治的空间之维:“为政以德”的空间难题》。罗老师首先从“为政以德”作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标识着手,提出“为政以德”思想如果落实为具体的政治过程,就无法逃避空间问题。通过引用《论语》《宅兹中国》等论著,罗老师提出,“为政以德”从空间秩序结构来看,就表现为一种以京师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具有鲜明的京师中心色彩。紧接着,罗老师对“为政以德”的空间特性进行了概括,指出政治性、等级性、非均匀性、无限延展性四种特性构成了“为政以德”的空间表征。进一步地,借助相关论述,罗老师提出“为政以德”存在以下四个空间难题:地形阻力多元难题、次第有序辐射难题、圣俗区隔永存难题以及边界持续延展难题,这些难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为政以德”的具体展开构成了现实制约。最后,罗老师总结到,尽管存在以上空间难题,但是“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遵循“由中及外,自近者始”的行动路线,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具有扩张性的“为政以德”空间难题。
(罗雪飞老师作报告分享)
在两位报告人作了精彩分享之后,曹龙虎老师进行了点评。他先充分肯定了两位报告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不同于传统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人物思想脉络梳理的方式,他们通过十分创新的角度,将政治思想史内部非常有问题意识的议题提了出来,扩充了我们对于传统政治思想史的理解,帮助我们对于政治学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有了新的感悟。紧接着,曹老师对两位报告人的研究提出了自身的一些疑惑:一是关于田可博士后的叙述策略问题,曹老师举例了南京大学李恭忠老师关于康熙帝与明孝陵的研究,提出能否采用一种过程式的论述方式,将论述逻辑更加清晰化;二是关于罗雪飞老师的研究纵深问题,曹老师举例了哈佛大学王裕华老师关于古代中国的研究,提出能否将研究内容与古代中国具体治理实践衔接得更加紧密一些。
在本次工作坊的下半场,学院付小刚老师和平顶山学院的胡勇老师分别作了报告。付小刚老师报告的主题是《征服还是续统:以清初天命观的构建与演进为视角》。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统治者是否代表蒙回藏等内亚非汉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换句话说,大清帝国是满洲帝国,还是中华帝国。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付老师选择从清朝统治者关于天命观的话语体系建构入手,对清朝天命观和儒家天命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首先,付老师对传统天命观的要点进行了总结,包括“天至高无上”“天子承受天命”“天命靡常”“以德配天”“天人沟通”“天命”等十四个要点。紧接着,付老师对努尔哈赤到康雍乾时期天命观的构建与演进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清初统治者天命观的内容、特点与阶段变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会根据统治需要对天命观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通过对比清朝天命观与以往儒家天命观的要点,付老师提出,二者在“天为主宰”“惟王受命”“天命靡常”“以德配天”四条主要原则上是基本重合的,清朝天命观在建构过程中深受儒家天命观的影响,儒家政治文化资源而不是内陆亚洲的政治文化资源在清朝国家建构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付小刚老师作报告分享)
胡勇老师报告的主题是《论<易传>中的统治者形象》。以《十翼》和《帛书·易传》为考察文本,运用政治学范畴和历史主义视角的分析方法,胡老师对《易传》中的统治者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大人”“君子”等《易经》中对统治者的称谓入手,胡勇老师提出,《易传》中对统治者的称谓是不同的,主要表现为“圣人”“龙”“先王”“君”等,其中“圣人”频频出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胡老师指出,圣人的化身就是《乾》卦中的“龙”,而《周易》为圣人所发明,是后世圣人的治国工具。对于“先王”,胡老师指出,先王拥有统治者地位,是政治制度的开创者,历、礼、法、乐、教等诸项制度的发明者,是后世人君效法的榜样。对于“君”,胡老师则指出,现实政治生活中拥有统治者之“位”的即为“君”。进一步地,胡老师从君主地位、君臣关系和驭人之术三个方面对《易传》的君主观展开论述,其中包括君主要保证自己的绝对权势地位,要用功名利禄让臣下为自己服务。最后,胡老师总结到,《易传》中统治者的最本质规定是圣人,历史记忆是先王,现实体现是人君(王),未来趋势是皇帝,物化象征是龙,可以称得上是“五位一体”。
(胡勇老师作报告分享)
在两位报告人各自分享研究成果之后,张星久老师进行了总体点评。他认为四位报告人探讨的议题都十分专业,富有启发性,也表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正在向精深的方向发展,直面具体的政治过程和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田可博士后研究的基础上,张星久老师提出能否将“牛继马后”谶言对现实政权合法性建构的影响以及对北魏国史书写的影响联系起来,在一个更宏观的历史情境下对二者进行理解,并注意到北魏政权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对其接受、操纵“牛继马后”谶言的迫切性需要。针对罗雪飞老师的分享,张星久老师谈到,罗老师把政治思想史和具体的空间机制结合起来,思想史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文本,比起一般的逻辑推演更具延展性和纵深性。同时,张星久老师指出,罗老师的研究可能需要在问题意识上更加明确聚焦,进一步提炼和凝聚。针对付小刚老师的分享,张星久老师认为付老师的问题意识十分明确,不同阶段的划分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并从对传统天命观的归纳进行再精炼等方面提出建议。最后,针对胡勇老师的分享,张星久老师认为胡老师回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原典”,将既有的经典文本吃透,十分值得肯定,并提出可以回到孔子的其它思想,或者结合其他后儒的讨论对“圣人”等称谓进行对比和深挖,从而丰富既有的研究成果。
工作坊最后,9159金沙游戏场刘伟院长从本次工作坊的缘起、参与情况以及重要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发言。首先,刘院长对本次工作坊的发起缘由进行了说明。他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与思想史研究是改革开放后金沙政治学研究的重要传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学界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学科建设来讲,还是从接续学术传统来讲,本次工作坊都很重要。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学院组织院系相关研究方向的老师以及毕业于或曾执教于金沙政治学系的四位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中国古代政治的观念镜像”展开一场学术讨论。其次,刘院长对本次工作坊的参与情况进行了解析。他指出,作为一个线上的公益工作坊,本次讲座得到了学界的诸多关注,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知名高校的学者和同学积极参加,这说明本次工作坊的听众来源十分广泛,代表性较强,也表明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是能够吸引大家讨论兴趣的。最后,刘院长对本次工作坊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陈述。他指出,四位发言人直面古人的政治观念,并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从中去发现问题,为我们打开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新空间。他总结道,虽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不那么“热闹”,但它是政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基础的版块,中青年学者中也要有人持续深耕此领域,并不断拓展研究议题和研究路径。(供稿:吴兵兵)
(第三期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部分教师与学生截屏合影)